地 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和
區禾豐四街5號 傳 真:020-28075380 手 機:(0)13826459693(林生) 郵箱:363541321@qq.com |
發布時間:2014.07.22 新聞來源:廣東廣州天虹電線電纜廠有限公司-專業電線電纜制造商 瀏覽次數:
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看不是因為他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熱誠之心。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維護的人考慮的整個人類久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并不等于懂得了環保。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于對自身眼前利益的考慮和貪圖享受,并不愿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準則。例如,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發生和發展,使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接受能力。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解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么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們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接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接受能力。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時追求。要完全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需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欲望。因此我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鄉村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后地區的人,生活已經夠落后簡約了已經簡約到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外表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剝奪了貧困落后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偏遠的貧困落后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吃什么?燒什么?用什么?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管這的原始風貌,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游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當前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游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游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來看看會出現什么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于游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游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憨厚,待人真誠;而現在隨同著各色游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憨厚,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云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臺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幸免。此我并不是反對開發旅游,想說的開發旅游并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藥,搞不好,開展旅游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游自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維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后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鄉村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后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只不過是想借此,保管下供鄉村人酒足飯飽后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后花園罷了依照他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云南省的獨龍江旅游拍照。那里保管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旅游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么對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久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開發后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并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并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云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環保方面,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鄉村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鄉村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自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這些有文化的現代鄉村人在吃飽穿暖之余,為了貪圖享受,安慰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制家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完全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鄉村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動物呈現在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御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本文共分
1
頁
|